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價值
杜拉克
未來的勞動人口中,有愈來愈多人必須「自我管理」,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尤其
必須這麼做。他們必須讓自己適才適所,做出最大的貢獻,也必須學會自我發展。他
們同時必須學會在可能長達五十年工作生涯中,保持年輕和活力,並因應變遷而改變
自己做事的內容、方式和時機。
在目前的年代裡,雇用機構的壽命可能比知識工作者的職場生涯還來的短。就算
知識工作者儘量延後進入職場的時間,好比說,一直在學校待到將近三十歲取得博士
學位,但以目前已開發國家的國民平均壽命來看,知識工作者應可活到八十多歲。所
以,他們可能繼續工作到七十五歲之後,雖然有時只是兼差。換句話說,平均工作生
涯可能長達五十年。但是,成功企業的平均預期壽命卻只有三十年──以目前這種劇烈
變動情況,很可能還沒法維持那麼長。
因此,愈來愈多工作者,尤其是知識工作者,會比自己的雇用機構更長壽,所以
他們必須做好準備,迎接一種以上的工作、職務和職業生涯。
現在,就連資質普通的平庸之才,也必須學會自我管理。
我的長處何在?
大多數人都自以為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其實往往並非如此。人們通常比較了解
自己不擅長做什麼──即便如此,在這方面錯的還是比對的多。然而,唯有發揮所長才
能有績效。我們不可能把績效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更不用說是那些自己根本做不到
的事上。
不過幾十年前,對大多數人來說,知道自己有什麼長處根本不重要。因為,出生
在什麼樣的家庭,就注定做什麼樣的工作。佃農之子還是佃農,如果不擅務農,作物
就會歉收。工匠之子也是工匠,以此類推。但現我們可以有選擇。因此,大家必須了
解自己的長處,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要找出自己有什麼長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反饋分析」(feedback
analysis)。當你做出重大決定、採取重要行動時,先把預期成果記下來。九個月或
一年後,再把實際成果和預期做個比較。到目前為止,我已經連續十五到二十年採用
這個方法,每次的結果都令我驚訝。凡是利用過這項方法的人,也都有驚人的收獲。
這種簡單的程序能讓你在短短兩、三年內,就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裡──這正是自
我了解的重點所在。此外,反饋分析也能告訴你,你在哪裡未充分發揮所長而沒把事
情做好。它也會指出,你特別不擅長或根本無法做的事是什麼。
對於個人不擅長的部分,不必浪費力氣去做改善。我們應該專心做好自己擅長而
熟練的事。要讓自己由一竅不通進步到普通水準,遠比由精通進步到卓越還更花心
力。但是,大多數人,還有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只專注於讓不稱職的生手能達
到中下程度的表現。與其這樣,不如利用這些精力、資源和時間,把原本幹練的好手
培養為卓越的明星。
我的做事方式如何?
對知識工作者來說,「我的做事方式如何?」跟「我的長處何在?」同樣重要。
事實上,「我的做事方式如何?」這個問題可能更重要。令人驚訝的是,知道自己
「如何」把事做完的人寥寥無幾。相反地,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每個人在工作和做
事方式上各有不同,因此工作和做事時並未能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結果當然沒有績
效可言。
就像每個人的長處不同,每個人的做事方式也不同,這跟個人特質有關。不管這
種特質是與生俱來或後天養成,總之一定是早在進入職場前就已形成。個人做事方式
是既定的,就如同個人擅長或不擅長做什麼也是既定的。我們可以對此做些調整,但
卻不可能去改變。個人在發揮所長時能產生成效,同樣地,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做事
時也能有成效。
反饋分析能指出個人做事方式的不當之處,但卻很少能分辨出箇中原因。不過,要找
出原因通常並不難。只要有過幾年工作經驗,個人就能很快回答「我的做事方式如
何?」因為,個人如何能在工作上收到成效,常取決於一些人格特質。
要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首先要知道自己屬於閱讀型或傾聽型。不過,很少人知
道有所謂閱讀型或傾聽型之分,也不知道兼具兩種特性的人非常少。至於知道自己屬
於哪一型的人,就更寥寥無幾。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實例中看出,不具備這方面的
知識,其實對自己相當不利。
要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也必須知道自己如何學習。這方面的情況可能比前一項
還糟。因為無論是哪裡的學校,都認為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一種,而且適用於每個
人。
在此,我要舉些實例,讓大家了解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其實各有不同。
貝多芬身後留下相當多的筆記本。但他自己表示,他在作曲時從不看這些東西。
有人問他:「那你為什麼隨身帶著筆記本?」據說貝多芬是這樣回答的:「如果我沒
有立刻記下來,馬上就會忘掉。如果我寫在筆記本上,就永遠不會忘,所以也根本不
用再翻筆記本。」
學習方法有很多種。有些人像貝多芬一樣,要寫許多筆記。但通用汽車創辦人史
隆(Alfred
Sloan)卻從不在會議中記下什麼。有些人要透過聽自己說話來學習;有些人透過寫來
學習;有些人則透過做來學習。
我曾經針對一些美國大學教授,進行一項非正式調查,他們都曾出版過廣受歡迎
的學術書籍。結果我一再聽這些教授提起:「我從事教職的原因是要聽自己講話,因
為這樣我就可以把它寫下來。」
事實上,在所有自我了解中,這是最容易獲得的一部分。當我問人:「你如何學
習?」大多數人都知道答案。但是,當我接著問:「你曾經根據這些認識採取行動
嗎?」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其實,「根據所知採取行動」是績效的關鍵;不這麼做,
就等於注定沒有績效可言。
所以,「我的做事方式如何?」和「我如何學習?」是個人必須自問的兩大問
題。要做好自我管理的人,當然還得問其他問題,例如:「我可以跟人合作愉快嗎?
還是獨立作業會好些?」如果你發現自己可以跟人合作愉快,就再問自己:「在怎樣
的關係下,我可以跟人合作愉快?」
有些人是很好的團隊成員,有些人則適合當教練和指導員,但有些人就是不懂得
如何教導別人。
要了解個人的做事方式,還必須知道個人在壓力下能否有好表現,或者個人只有
在高度結構化且可預期的環境下,才能表現良好。另一項特質是:個人適合在大組織
或小組織中工作?有不少人在奇異電器或花旗銀行這種大組織裡做得很好,但是,換
到小公司時卻變得一無是處。也有很多人在小組織中表現傑出,換到大組織後卻毫無
成績。
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我該擔任決策者還是顧問的角色,才能創造良好的成
效?」許多人擔任顧問時,有相當好的表現,但卻無法承受決策的負擔和壓力。相反
地,許多人需要借顧問之力強迫自己思考,但之後卻可以迅速、自信而勇敢地做成決
策,並採取行動。
附帶一提,這就是組織中的第二把交椅被提升為最高主管後,常常會失敗的原
因。一些最高主管常讓親信的左右手擔任第二把交椅的顧問職務──他們在這項職務上
也表現傑出。但是,當這些左右手被擢升為最高主管後,常常無法表現得跟以前一樣
好。因為最高主管得負責決策,這些人知道該做什麼樣的決定,但卻無法擔負起做決
策的責任。
所以,我們得出的行動結論就是:別試著改變自己,因為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但
是,請努力改善自己的做事方式。對於那些不適合你表現的工作,就盡量敬而遠之。
我的價值是什麼?
為了做好自我管理,我們最後還得知道:「我的價值是什麼?」
組織必須有價值,個人也一樣。要能在組織中發揮效能,個人價值必須與組織價值相
容。雖然兩者毋需完全一致,不過也必須相近到可以並存。否則,組織成員就會感到
受挫,也無法產生成效。
個人長處和個人做事方式之間,極少會出現衝突,兩者常是相輔相成的。但有時
候,個人價值卻會和個人長處相互矛盾。個人做得好、甚至非常好的事,或許跟本身
的價值體系不符。因此,對個人來說,這些事情根本就不算什麼貢獻,不值得投入自
己的時間。
在此,我要再舉自己為例:許多年前,我也曾在長處和價值間做過取捨。一九三○
年代中期,我在倫敦是位相當傑出的年輕投資銀行家,這顯然是我的長處所在。但
是,我不認為當個資產經理人能有什麼貢獻。我體認到,「人」才是我的價值重心。
而且,就算再有錢,死後還不是兩手空空。於是在經濟大蕭條的年代,雖然沒錢、沒
工作,也不知前途何在,我還是選擇了辭職──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換句話說,價值應該是最終的檢驗標準。
我適合做什麼?
「我有哪些長處?我的做事方式如何?我的價值是什麼?」回答這三項問題後,
大家應該能判定自己適合做什麼,尤其是知識工作者更應有清楚的體認。
不過,大多數人初入職場時,還無法做出這種決定,也不該在那時候就做決定。
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應該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不然的話,也該了解自己
「不適合」做什麼。知道自己在大組織中沒辦法有好表現的人,就應該學會不要再到
大組織任職。知道自己不是決策者的料,就該學會向決策性職務說不。
在知道如何回答前述三項問題後,大家也能在面對機會、職務和工作時說:「是
的,我可以做到。但我想要採用這種方式、這種架構,而且有這些關係。在這段時間
內,你應該可以期望我達到這樣的成效,因為我就是這樣。」
成功的事業生涯不是「規畫」出來的。了解自己的長處、做事方式和價值,能為
機會預做準備,這種人就能擁有成功的事業。只要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就算普通人
──工作努力但能力平凡──也能有傑出的績效。
本文內容摘自《杜拉克精選:個人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