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distrowatch 的排行来看,debian 一般都排在 arch 前面(现在是刚好在 arch 前面),我想使用者应该不会比 arch
少,但为何在写维基页面的人那么少?我并未亲自作统计,但从一些很常见的条目(比如 samba、systemd、xfce 等)来看,debian
不管是英文条目,还是其他语言的条目,都比 arch 差太多了,samba 英文条目压根儿不存在(This page does not exist
yet. You can create a new empty page, or use one of the page
templates.),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来看,至少有这些因素:
1、debian 官方不够重视维基的建设,从维基格式来说,debian 的维基排版格式,比如对命令、快捷键、目录名等的凸显设定,远不如 arch
的来的清晰,个人觉得 arch 维基的页面,比 deiban 的维基页面,看起来美观舒服多了,也许是我习惯了维基百科页面的缘故。

2、维基的总体结构比较混乱。以维基百科为例,他们使用的名字空间系统,已经很成熟了,虽然我个人对夸名字空间链接的使用还不够熟悉。然而在
debian 维基,添加一种语言的页面的时候,还只能手动在已有页面里添加新语言的链接(也许有机器人干这事情,但我没发现?)。我想配置
debian 的 samba,在 debian 维基上搜索 samba 条目的时候,找到的以为是描述 samba 配置的页面是
http://wiki.debian.org/DebianEdu/Documentation/Squeeze/HowTo/Samba
,但大概一看却发现不是。从链接来看,这个页面更像是 debian edu 子项目的帮助页面之一,然而它跑到 wiki.debian.org
干嘛呢?如果这个页面是描述配置 samba 过程的帮助,并假设它放在这个链接是合理的,那不是 debian edu
子项目给配置 samba 过程搞了一个分化版本?

3、使用了一个不同的编辑系统 MoinMoin,也许这有点牵强,毕竟从基本的格式来说,这个和维基媒体的
MediaWiki 差不多。不过,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因为个人做事情比较谨慎,一开始加入的时候,注意到
debian 用的编辑系统和维基媒体不一样,虽然之前有在维基百科的编辑经验,但担心自己违规导致影响 debian
维基的质量,还是先看了一下编辑入门和一些规范,才开始编辑条目。我想会有的人,注意到用的是不同的编辑系统后,没仔细去看编辑帮助,就选择不参与编辑了。就是到现在,维基百科的模板等高级编辑功能,在下都没时间去好好研究,有相关条目要添加模板的时候,只能拿别的现成模板来用。


后话
自由软件的一大优势(问题?)是经常出现分支,所谓
fork,这却经常导致版本分化。同一个事情,比如安装某个软件,在不同的发行版,有不同的命令,这还好,毕竟做个表列出不同发行版的等效命令就行,但同一个软件,在不同发行版,却有不同名字,比如
debian 里的 iceweasel,这是为何?单个软件都这样,更不要提各个发行版自己定义的
Meta 软件包了,这些问题,有时候让问题的解决方案,很难通用。但我这里要提两个在避免这个问题上做的最好的技术共享项目:Linux
内核和维基百科,之所以提到这两个项目,是因为我看的《软件战争》(After
the Software
War)里提到这两个最成功的知识分享项目。从我更为熟悉的维基百科来说,他们设定的规范(或规则)比较严格。对缺少的条目,相对于从已有的竞争对手复制内容,他们更倾向于保留条目为红字,并鼓励用户添加,即便是很小的条目解释,随着使用者和对条目了解用户的增加,该条目一直在变好,并且能反映最新的变化。

作为软件文档,使用维基是我能想到最好的方式,可以多人协作,可以实时更新,但 Debian 的维基,真的做的很差。不会真是因为在一个 arch irc
频道询问时得到的答案:Debian 一般能开箱即用,用户折腾比较少,因此懒得记笔记写折腾过程。Gentoo 的维基,似乎比 arch 做的更完备更好?

ps:各个发行版的用户,大多都忠于自己所用的发行版?遇到问题,多是在自家发行版的 irc 频道、论坛等发言求助,却很少在主题更为共通的地方发布。从在
freenode 服务器挂 irc 频道的经验来看,在各 cn 频道里活跃的 linux 用户,多数基本不去
chinalug,去的几个也很少回答问题。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各发行版间的分化导致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只能跟着分化。

回复